
索引新聞| 王志強
2025 年亞洲創新生態呈現轉型趨勢,以AI、綠能與生技為主要投資與研發焦點,政府政策與資本市場協同推動新創企業規模躍升。在 亞洲新創科技 2085 展望中,以 AI、生技與綠能(Green Tech) 為主軸的創新領域正獲政策扶植與資金支援。新加坡、泰國、中國與印度各展特色,在氣候科技、Precision 生技與AI應用上持續領先,構築亞太區深技術創業圖景。
AI創新助推區域新創生態成長
新加坡啟動 National AI Strategy 2.0,投入額外 5 億美元資金扶植 AI 研究、人才與應用開發,聚焦智慧城市、醫療、物流與金融服務等領域,並設立規範沙盒與量子測試平台強化產研融合。
泰國國家創新局(NIA)指出,2024–25 最新趨勢 AI代理系統(Agentic Systems)應用擴散,其自主思考與決策能力獲超過 70%投資人看好,可在市場策略與資源效率上產生突破。
印度則以 AI 農業應用與衛星計算創新為亮點,具代表性的是 Hyderabad 新創 TakeMe2Space 建置首個 AI 衛星實驗室,協助氣候與農業應用分析。
生技創新快速上升,各國聚焦政策支援與資本投入
亞洲生技市場增長迅速。根據 AgFunder 報告,2021–2024 年亞太生技產業募資增長 140%,2024 年總計募得 9.35 億美元,A輪與種子輪交易占比增高;其中中國與印度為主導市場。
中國生技創新領先,2024 年綠能與生物材料創業募資達 180 億美元。政府五年計畫強調建構生物育成生態系與人才基地,刺激產業研發與市場落地。
大中華區的 AI 生技公司 XtalPi 利用 AI 和量子技術進行新藥與材料開發,並於 2025 年在香港完成募資 2.67 億港元,擴展 AI+產業融合計畫。
綠能、Climate Tech 崛起:ASEAN 区域投入成長顯著
據 Climate Hero Club 統計,2024 年東南亞與印度合計佔全球氣候技術投資 7%,其中印尼吸引逾 67%金額,主因在於 EV、智慧農業等領域快速成長。
新加坡於 2025 年成立 12 億美元氣候影響基金,支援碳管理、潔淨能源、循環經濟應用等綠能科技創新,並搭配稅收優惠和試驗區政策降低創新門檻。
同時,亞洲 Cleantech 投資達到 2023 年 2350 億美元規模;新加坡與印度等國積極投入儲能、生質材料與碳捕捉技術,支撐區域能源轉型與減碳目標。
區域創新生態互補合作,企業加速落地與擴展
金融時報指出,東南亞創業環境日益成熟,可從日本與韓國採取企業合作的開放式創新模型,促進大企業與新創共生。韓國的 Deep Tech Value‑up 計畫與日本企業投資案例,正成為產學合作的新典範。
與此同時,南亞城市如印度班加羅爾 (Bengaluru) 已躍升至全球前20名生態系城市,AI 和大數據投資大幅增加,羣募資達 2.68 億美元,證明地區技術實力與創業基礎穩固。
當前狀況與未來觀察方向
-
政策持續推進:各國政府積極設計 AI、生技與綠能創新支持計畫,針對資金、法規與測試環境建設投入多重資源。
-
資金結構變革:AI、生物技術及 Climate Tech 領域募資熱絡,且出現更多債權型融資模式(如 Venture Debt)以支援高資本新創發展(報告未針對台灣,但整體趨勢可作參照)。
-
區域協同布局:政府與企業合作架構加強,創新與大企業攜手,形成新創與成熟企業間的雙向流動與合作模式。
-
未來需要關注:人才培育鏈是否跟上趨勢(如 AI、深技研發與工程單位),產業法規與跨國合作是否順暢、資本市場是否對深技領域更具包容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