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環保狀況:極端天氣頻發,生態危機加劇

全球環保狀況:極端天氣頻發,生態危機加劇

INDEX News 吳思妤】

2025年全球環境狀況持續惡化,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生物多樣性喪失加劇,污染問題嚴峻。各國亟需加強合作,採取有效措施應對環境挑戰。


氣候變遷加劇,極端天氣頻發

根據NASA的最新數據,過去五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的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顯著上升,特別是乾旱和洪水等水文氣候事件,已是2003至2020年平均值的兩倍以上。
此外,地球的反射雲層面積在過去24年間減少了1.5%至3%,這一變化使地球反射太陽能的能力下降,進一步加劇了氣候變遷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喪失,珊瑚礁遭受重創

2023年至2025年期間,全球經歷了第四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約84%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受到影響,創下歷史新高。 這一事件主要由海洋溫度上升所引發,與人為氣候變遷密切相關。
根據國際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平台(IPBES)的報告,全球約有100萬個物種面臨滅絕風險,生物多樣性喪失對糧食安全、水資源和人類健康構成重大威脅。


污染問題嚴峻,塑膠污染加劇

塑膠污染已成為全球十大環境威脅之一,對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和經濟造成深遠影響。 微塑膠已遍佈空氣、水源和土壤,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構成威脅。此外,空氣污染每年導致約700萬人過早死亡,主要原因為燃燒化石燃料和工業排放。


國際應對措施與挑戰

儘管國際間已召開多次環境峰會,並提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碳目標,但根據《綠色故事》報導,2024年全球熱帶森林損失達670萬公頃,幾乎是2023年的兩倍,主要原因為野火與農業擴張。
報告指出,環境、社會和經濟危機相互交織,需採取綜合措施應對。 例如,減少塑膠污染不僅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還能改善人類健康和促進經濟發展。


台灣在環境行動中的角色

台灣在推動綠能與減碳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並在亞太地區的氣候領袖名單中名列前茅。 然而,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台灣仍需在能源轉型、碳排放與生態保護等方面持續努力,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環境挑戰。


總體而言,全球環境狀況正處於關鍵時刻,亟需加強國際合作與政策落實,以應對氣候變遷與生態退化等挑戰,確保地球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