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新聞 劉俊彥】中美兩國於近期達成協議,宣布將分階段相互降低部分商品進口關稅,此舉被市場視為兩大經濟體貿易關係趨緩的積極訊號。此次關稅調整涉及多項產品,有望緩解全球供應鏈壓力並提振市場信心。然而,儘管貿易戰火暫歇,國內外科技業者普遍認為,根本性的需求衰退問題並未隨關稅調降而消解,產業復甦之路仍面臨挑戰。政府相關部門表示樂見其成,並將持續關注後續發展,協助產業應對變局,力求在複雜的國際中美貿易格局中尋求經濟復甦的平衡點。
美東時間2025年5月12日,中美兩國經多輪磋商後同步宣布,將針對特定進口商品相互調降現行加徵的關稅稅率,此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全球市場高度關注。此舉被廣泛解讀為自數年前貿易摩擦升級以來,雙方在經貿領域釋出的重要善意,為緊張的國際貿易情勢帶來一線曙光。然而,就在市場普遍預期此舉能為全球經濟,特別是科技產業帶來及時雨之際,多數科技業者及分析師卻持審慎態度,認為關稅調降雖是利好,但難以扭轉當前全球性的終端需求疲軟態勢。

關稅調降細節與市場初步反應
涵蓋範圍與降稅幅度
根據雙方披露的初步清單,此次關稅調降涵蓋了部分電子零組件、消費性電子產品以及特定工業製品。中方將對約值數百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調降關稅,平均降幅約在5%至10%之間;美方亦承諾對等值的中國商品給予類似幅度的關稅減免。具體實施細則及完整清單預計將在未來數週內陸續公布。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此次降稅範圍雖未涵蓋所有先前加徵關稅的商品,但已顯示雙方願意透過對話解決爭端的意願。
全球股市與匯市的短期波動
消息公布後,全球主要股市普遍上揚,尤其是與中美貿易關聯度較高的亞洲股市及美國科技股指數均出現明顯漲幅。美元指數相對走弱,而離岸人民幣匯率則應聲小幅升值。不過,部分經濟學家提醒,市場的短期反應可能過於樂觀,實際效益仍需視政策落實情況及後續貿易談判進展而定。
科技產業鏈的冷靜觀察
成本壓力稍緩 然需求面挑戰仍在
對於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的科技業而言,關稅的降低無疑能夠直接減輕部分進口零組件及成品的成本壓力,對於提升企業毛利率有正面助益。然而,多家國際知名科技大廠主管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當前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並非成本,而是全球性的需求衰退。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等主要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已趨近飽和,消費者換機週期延長,加上全球通膨壓力及經濟前景不明朗,導致消費意願大幅降低。
「降價去庫存」與「延緩資本支出」並行
業界人士透露,即使關稅成本下降,多數品牌廠和代工廠目前的首要任務仍是去化庫存。過去兩年因疫情及供應鏈瓶頸導致的超額下單,如今已轉為沉重的庫存壓力。另一方面,面對不明朗的市場前景,許多科技公司已開始縮減或延緩新的資本支出計畫,包括新廠房建設與先進製程研發投入,這也間接反映出業者對短期內需求難以強勁反彈的預期。
經濟學家解析:短期利多與長期結構性問題
對抗通貨膨脹的正面訊號
部分經濟學家認為,中美互降關稅有助於降低進口商品價格,對緩解全球,特別是美國本土的通貨膨脹壓力具有正面意義。隨著運輸成本和關稅壁壘的降低,終端消費品價格有望出現小幅回落,這對於提振消費者信心和購買力是一大利好。
中美貿易關係的微妙轉變
此次互降關稅亦被視為中美貿易關係可能出現轉折的觀察點。分析指出,在全球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的背景下,中美兩國或許都意識到持續的貿易對抗不符合彼此的長期利益。然而,雙方在科技領域的競爭、知識產權保護、市場准入等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未來貿易關係的走向仍充滿變數。此輪降稅更多是戰術性的調整,而非戰略性的根本轉向。
尋求經濟復甦的多元路徑
儘管關稅調降為市場帶來一絲暖意,但對於科技產業乃至全球經濟而言,真正的經濟復甦仍需仰賴更根本的結構性調整與需求提振。各國政府除了在貿易政策上尋求合作空間外,如何刺激內需、鼓勵創新、並穩定就業市場,將是未來數年更為重要的課題。科技業者也必須加速轉型,尋找新的增長點,例如人工智能、物聯網、綠色能源等新興領域,以應對傳統市場需求趨緩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