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機構投資趨勢觀察|AI、生技與綠能引領台灣與亞洲資本流向

創投機構投資趨勢觀察|AI、生技與綠能引領台灣與亞洲資本流向

索引新聞| 王志強
2025 年創投市場在 AI、生醫及綠能領域持續蓄勢發展,台灣 VC 受到政策支持與資金活絡激勵,展現出新一輪投資趨勢的轉變動向。
2025 年,亞洲 VC 投資仍低迷但穩定,AI、健康科技與綠能新創成為最受矚目領域。台灣創投市場在政府政策與保險資金開放政策支援下,進軍 TIB 上市機制與延伸多元產業,共同驅動本地生態變革。


全球與亞洲創投概況:AI 主導資金動能

根據 KPMG 的 Q2’25 Venture Pulse 報告,亞洲創投投資總額由 Q1 的 126 億美元下降至 Q2 的 128 億美元,投資活動為十年來第二低點,儘管如此,早期投資與 B2B 及健康產業仍展現強韌性成長。Citi 預估整體亞洲科技募資將從 2024 年約 700 億美元成長至 2025 年至少 770 億美元,其中AI 應用、硬體供應鏈及數位基礎設施為主要驅動力


台灣創投動態:政策扶持下的跨域投資聚焦

政府政策激發創投資金活水

2025 年台灣政府提升 AI 與關鍵技術領域的投資稅額抵免上限至每年約 NT$20 億元(約 US$61M),同時開放保險資金投入本地創投與基礎設施領域(包含綠能、生醫、精準健康等)。此外,台灣創新板(TIB)延伸上市門檻放寬,普通投資人可交易 TIB 股權,進一步促進資金市場化流動性

投資聚焦產業趨勢:AI、生醫與綠能興起

創投資金逐步補足具產業應用價值的新創公司,根據 Chambers & Partners 報告,台灣 VC 投資聚焦領域包括 AI、半導體、綠能、精準健康與循環經濟等。Statista 國內資料也顯示,2025 年台灣創投募資預計約為 1.426 億美元,市場雖小但正朝向綠能及社會責任投資移轉


Venture Debt 起勢:AI 新創傾向非股權融資結構

全球 AI 新創在 2025 年積極進入 Venture Debt 融資模式,預估全球市場達 400 億美元,年增率超過 30%,尤其在晚期公司中更為顯著。台灣雖市場規模尚小,但已有新創探索此模式,以延長現金流周期與減少股權稀釋的彈性策略,具發展潛力


新加坡與日本競力提升,台灣需強化協調與整合

儘管台灣創投市場穩定,但與新加坡、日本等鄰近國家相比仍有差距。根據 DigiTimes 報導,台灣政策與加速器生態分散、企業創投偏向企業本業領域,使得資金配置與政策連貫性受限,需整合跨部門策略提升效率。此外,台灣創投協會(TVCA)建議加強 Angel 投資門檻下修與稅制誘因,支持更多小型與早期創投活動。


創投環境變化

業內反映指出,在全球投資疲弱下,創投機構更傾向投資 有明確獲利模式與創辦人績效強勁的新創,尤其在 AI 應用與工業領域具體方案者更受青睞。此外,部分 Reddit 討論指出,許多台資企業正加速投入新加坡與東南亞布局,意圖分散風險並拓展製造與資本布局


到目前為止,亞洲創投總體投資仍呈疲軟態勢,但以 AI、生技與綠能為主題的新創獲資積極;台灣在政府扶持與資金開放下,雖市場總額不大,卻逐漸轉型為政策導向、技術導向與 ESG 主題併重的區域創投生態。未來重點包括:

  • TIB 上市企業數與資金流動性是否提升;

  • Venture Debt 模式在國內的發展情勢;

  • 政府跨部門政策協調,以及安定創投投資信心的制度能否施行到位;

  • 台灣新創團隊是否可進軍東南亞、多市場取得更多資金與合作機會。